这份死亡遗嘱,00后正在抢着写
2023-09-23 13:28:42

原标题 :这份死亡遗嘱,份死00后正在抢着写

你有想过为自己写下一份遗嘱吗 ?

在这份遗嘱里,亡遗你应该写下哪些内容?应该怎样写 ,嘱后正抢着写遗嘱才会有实际作用 ?

可能大多数人都从未想过这个问题。份死

在遗嘱库义工王足妹的亡遗老家江西,很多市民都会觉得,嘱后正抢着写聊这个话题就是份死在咒自己死。

这确如我们的亡遗传统文化与观念中所既定的一样,有关死亡的嘱后正抢着写一切都是需要避讳的 。

而现在,份死却有数以十万计的亡遗人,在挑战这种禁忌。嘱后正抢着写

《中华遗嘱库白皮书(2022)》(后称:白皮书)显示 ,份死十年来 ,亡遗中华遗嘱库已提供遗嘱咨询37万余人次 ,嘱后正抢着写登记保管25万余份遗嘱。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从77.43岁逐步下降至68.13岁。

其中 ,60周岁以下人群的遗嘱保管量从2017年的279份 ,上涨至2022年的3467份 ,五年间增长了十余倍 。

立遗嘱的人原来越年轻

我们为什么需要立遗嘱 ?

为什么立遗嘱的人越来越年轻?

关于遗嘱,除了年龄还有什么变化?为何如此?

带着这些疑问 ,视觉志对话了三位中华遗嘱库的工作人员,试图为遗嘱 、为死亡  ,揭开一层神秘的面纱 。

对抗复杂的人性

王足妹是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城市义工服务站社长 。2019年初 ,她偶然间了解到中华遗嘱库的义工组织 ,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义工生涯 ,没想到一做就做了将近五年 。

展开全文

她接触的第一个客户在北京拥有一套小四合院 。由于这是建国前的房产,且涉及到一家四代的分配 ,房产问题便成为了客户的心结 。

类似的情况在过去五年的工作里时常发生。

“我遇到过有些人因为房子的事情,几年睡不着觉 ,他说今天你帮我咨询完了之后 ,我特别感激你 。他会一直握着你的手说太谢谢你了 。”

“帮助人的这种成就感,是花钱都买不到的。”

中华遗嘱库社区宣讲活动

成就感驱使王足妹不断向前,也让她逐渐理解  ,遗嘱并不是一件只存在于新闻里  、伦理剧中的遥不可及的事物 。

恰恰相反  ,遗嘱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,它帮助很多人了却心头之患 ,从而更好地面对死亡 。

遗嘱师刘千就遇到过许多因没有遗嘱而引发家人矛盾的案例。

在一次社区宣讲活动上 ,刘千遇到了一位情绪近乎崩溃的80多岁的老人 。

老伴去世后 ,因为没有遗嘱 ,财产被法定继承给了自己 ,以及并不孝顺的孩子 。老人很担心自己住的房子会被孩子变卖掉 ,在焦虑中过上了并不安宁的晚年生活。

刘千为参观遗嘱库的学生做讲解

“你对咱妈不好,凭什么分这么多 !”这是刘千接触的另一个家庭中常常上演的冲突 。

家里的老人因为拆迁分到了20套房,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,均分给了6个孩子 ,而这就埋下了隐患。

兄弟姐妹间对各自照顾母亲的好坏程度争论不休,也因此无法就房产分配的方案达成一致,打了三年官司至今 ,和气俱伤 。

悲观地说,我们需要遗嘱,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、也不能轻易挑战人性的底线 。

当临别之际留下的心愿无法获得法律的保障,那心愿能否实现就只能成为未知数。

面对复杂的人性,这是每个遗嘱师都要必修的一门功课。但即便立定遗嘱 ,也无法规避所有的争锋。

遗嘱师高云龙遇到过一位老人 ,他将所有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 ,但自己最后的养老生活都是在女儿家度过的。

不满的女儿为此投诉了半个多月  ,声称遗嘱是她哥哥骗着老人立的 。

“大家都理解她的心情 ,也尽力安抚她,但遗嘱里已经这么写了 ,确实也没办法。”

高云龙(左一)接受市民的感谢

刘千也有过类似的经历。因为父亲把遗产全部留了了哥哥 ,一位50多岁的市民打了7年官司。

一审、二审判决都是败诉,无奈之下他来遗嘱库闹事,将这里视为他最大的敌人 。

如今的他 ,看起来已经像80多岁的老人 。

我们必须承认的是 ,遗嘱反映出人性复杂的一面,也无法完全对抗人性的复杂。

但遗嘱至少提供了一个方案 ,最大限度地避免争锋。

更重要的是  ,遗嘱寄托了每个人对这世间的感情  ,无论是高云龙还是刘千 ,都表示这份工作更多时候让他们感到温馨。

有103岁的老人和80岁儿子一起立遗嘱。

有21岁的儿子出国留学之前和妈妈一起立遗嘱,将财产互相赠予 。

有在单亲家庭里吃百家饭长大的女生,在21岁实习赚到第一笔钱的时候 ,立遗嘱把工资卡留给对自己非常好的表姐  。

刘千在工作中获得好评

在无数个客户的笑脸和眼泪中,遗嘱不再只是一纸冰冷的文书 ,更不是对一种死亡的诅咒 。

而是人活一辈子 ,那些最放不下的情感的高度浓缩 ,是对深爱之人说的最后一句“我爱你” 。

有“门槛”的遗嘱

而要立定一份遗嘱,并不算是一件简单的事 。

明确自己的意愿后 ,至少需要去两次遗嘱库 。

第一次,遗嘱师会了解客户的资产情况、分配意愿。

约三个月之后的第二次才正式拟定遗嘱 、签字、录音录像 ,等待生效保存 。

在整个过程中 ,当事人的自愿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,也因此 ,遗嘱立定存在一定的“门槛”。

王足妹曾接待过一名患有白内障的客户 ,在核对文本签字的过程中都很紧张,也因此没有通过确保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评估 。

这意味着老人无法立定遗嘱,而子女也就无法根据设想的情况拿到财产 。

于是子女便开始着急闹事 ,“老人一下子记不住不是很正常吗?你们这不是为难老人吗 ?干嘛对我们卡那么严呢?”

这也正是一系列门槛的重要性所在,遗嘱的拟定要最大程度保证体现当事人的意愿 ,而非利益人或其他人的意愿。

高云龙表示 ,如果在咨询过程中感觉到老人可能受家属控制  ,或者并不自愿,遗嘱师也会将其婉拒,或者将家属请出咨询师  ,与老人单独沟通 。

在自愿性之外 ,一份遗嘱的严谨程度也十分重要 。尽可能避免产生歧义 ,才能更大程度确保遗嘱的执行。

例如,一些人因为避讳,会用“百年后”代替“去世后”。

百年是写完遗嘱的百年 ,还是死后的百年?是一百年还是几百年?

这样的文字在法律解读层面就有很多空间,并不利于遗嘱执行。

高云龙为前来参观遗嘱库的学生做讲解

类似的情况还可能发生在同音字的误读上。

有的人选择用视频录制自己的遗嘱 ,此时“我的遗产全部给我的儿子”光从声音来判断,就可能会产生“全部给”和“全不给”两种解读。

也因此,高云龙更推荐大家采用文字遗嘱而非独立的视频遗嘱。

但与这些相比起来,实际操作中更复杂的情况是,普通百姓对于遗嘱可能存在很多误区。

刘千经常收到市民这样的提问:“短视频里说我的独生子女不能全部继承我的遗产,凭什么 ?”

图源:抖音截图

但这种情况并不一定发生。倘若当事人的爸爸去世时,当事人的爷爷、姑姑、妈妈和自己都在世 ,那根据法定继承  ,其爸爸的遗产将由爷爷 、妈妈和自己继承 。

这样的情况下 ,未来爷爷的遗产会有一部分被姑姑继承 ,所以才出现了爸爸的部分遗产不能继承给当事人的情况 。

但现实生活中,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形是少见的 ,所以上述情形出现的概率也不高。

中华遗嘱库举办的社区讲座,为市民辨识误区

为了让矛盾看起来更加激烈  ,这些视频往往会省略了很多前提条件 ,却让很多百姓形成了错误认知 。

现实里,每一家人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  ,在遗嘱拟定过程中会有非常多区别。

从这个层面来理解遗嘱 ,它更像是一份社会关系的凝缩,透过遗嘱我们看见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前与这个世界产生的亲密联结。

遗嘱不仅在诉说着我们将如何离开,更代表着我们曾如何存在 。

窥探变化的社会

遗嘱的不同,不仅体现在家庭的不同中,更体现在人群的不同中 。

例如在性别比例上,白皮书显示 ,56.6%立遗嘱的人群都是女性,这一数值在60岁以下中青年群体中则更高,为63.7%。

刘千表示,一方面 ,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,所以高年龄段群体中 ,女性立遗嘱更多 。

另一方面 ,或许是因为女性心思更加细腻,风险意识更强,所以立遗嘱的中青年群体中  ,能看到更为明显的性别差异。

在他的工作经历中 ,经常遇到一些大爷认为没必要立遗嘱,但被自己的老伴带过来咨询。

相比性别差异而言,一个更加明显的趋势是 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立遗嘱  。

图源:微博截图

2022年3月,话题#00后把游戏账号列入遗嘱#登上微博热搜 ,引发广泛讨论。

这既体现出遗嘱立定人群的年轻化趋势 ,也体现出新一代青年群体正在经历的新时代发展变化。

截至去年年底,中华遗嘱库共收到45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。

除了QQ 、微信、游戏账号外 ,虚拟货币、淘宝网店已成为这一人群的重要资产。

图源 :微博截图

另一个在中青年群体遗嘱中凸显的特点是 ,他们将财产分配给非法定继承人,例如同事、朋友的情况明显高于60岁以上群体。

这可能是因为这一代人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下所经历的代际差异更大 ,与家人亲戚的情感复杂程度更为明显 ,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与价值。

在刘千的工作经历中 ,就接待过许多想将财产留给朋友,或是捐给寺庙、基金会的年轻人。

高云龙也表示,现在有许多不婚族、丁克族来立遗嘱 ,会选择将财产留给朋友。

图源:微博截图

还有很多人想把自己的宠物写进遗嘱里 ,但因宠物也是生命 ,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伦理争议 ,尚不能被当作资产进行分配 ,只能委托他人照顾 。

从这些内容上的区别 ,我们发现 ,遗嘱像是一个观察社会的窗口 ,透过这扇窗,我们能看见这个世界正在一次次破裂重组中生长出新的特点。

疫情期间 ,一些奋战一线的医生选择为自己立定遗嘱。

去年端午,上海一名社区医院的30岁医生找到遗嘱库 ,因为职业特殊 ,过去几年他四处支援 ,无法很好地兼顾家人 ,所以想把自己老家的两套房子都留给独自处理家务事的姐姐 。

离婚冷静期实施后,一些人为了防止意外导致遗产继承纠纷,所以先立遗嘱将财产分割明确,出现了“离婚不成,先立遗嘱”的现象。

图源 :微博截图

随着时代的发展,遗嘱渐渐被更多人正视与接受。

但王足妹的经验告诉我们,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中,对遗嘱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差异。

在北上广地区进行宣讲时,她会发现市民的接受程度都比较高 。

但去到河北 、江西等地方宣讲时,市民们的契约意识则更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 ,似乎只要家人之间提前说好了 ,就没有立定遗嘱的必要。

与此同时 ,资源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。

小城市的一些居民想要立定遗嘱时 ,却发现当地并没有合适的机构或组织提供专业的指导 。

中华遗嘱库在南昌举办的社区活动

遗嘱向我们不断展示这个社会发展的侧面 。

在遗嘱的变化里 ,我们能看见这个社会对死亡的讨论在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,但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。

2022年 ,中华遗嘱库近5万名义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580余次公益普法讲座。

我们也期待,在正视死亡和遗嘱的道路上 ,每一次小小的风浪  ,都将改变潮水涌动的方向。

加入遗嘱库的工作之后 ,王足妹、高云龙 、刘千都为自己立了遗嘱。

被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 ,他们会提到分配财产 、避免纠纷这样的关键词 。

但透过他们在工作中接触的人与事,我们能窥见的是,在看似工具理性的遗嘱背后 ,恰恰是无数个感性时刻的叠加。

比起妥善地分配财产、避免事后的种种纠纷 ,对我们而言,遗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,这是我们每个人能为自己所做的最后一次选择 。

在选择的背后,一份遗嘱既承载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复杂的情感 ,也浓缩着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。

高云龙至今也记得自己接待过的失独家庭 ,因为想到逝去的子女 、不知道遗产还能分配给谁,当事人从咨询开始哭到了结束 。

还有残障子女的父母,规划遗嘱时恨不得帮孩子把每一个细节都确定好 。

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也还在为孩子掏心掏肺,“那种钻心窝子的感觉,看着真的让人很痛。”

渐冻症患者在做遗嘱咨询

既感受人性的冷 ,却也总是被暖的那一面治愈 ,或许这就是遗嘱师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一面 。

透过遗嘱 ,我们窥见人在临别之际,对世界上他所关心的人留下的深情寄托。

正视遗嘱,是在深爱的人离开之后 ,我们仍然选择了铭记,而非遗忘;

是敢于讨论死,更能领悟生。

*除特殊标注外 ,图片均源自中华遗嘱库

30 / Aug / 2023

监制:视觉志

编辑:Leo

微博:视觉志

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~

(作者:新闻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