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青允(富书专栏作者)
有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一段经历:
妈妈买了一箱孩子喜欢的酸奶 ,孩子兴高采烈地打开,庭养妈妈顺势问了一句:可以给妈妈来一瓶吗 ?
孩子开心地说:好呀,不出随便喝 ,有幸我请你喝。福感
妈妈很开心地说:哇,说话扫兴我儿子真大方。家的孩
爸爸突然在旁边冷笑道:又不用他出钱买 ,庭养肯定大方啦。不出爸爸的有幸“扫兴”,已经不是福感第一次了,而是说话扫兴在生活的每时每刻:
妈妈说 :好开心,儿子最近不挑食 ,家的孩看起来长高了不少时,庭养爸爸会说 :没有很高 ,你看谁谁谁,又高又壮。
一旁的孩子瞬间眼中蓄满了泪水,一脸倔强地看着爸爸说 :我是不是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?
莎士比亚曾说: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 ,它奔得太快,会把力气都奔完了。
如果父母的言语充满打击与扫兴,对孩子的影响会被深深烙印在记忆里;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这种联系,会影响他的一生 。
说话扫兴的父母 ,不仅影响了孩子的童年,更影响了孩子以后的人生 。
父母说话扫兴 ,孩子容易不幸福
《好父母说话之道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和孩子说话这件事情 ,是一场修行;琐碎的日常沟通里 ,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和耐心。
深以为然。言语本来应当是思想的仆人 ,但现实中,却往往变成思想的主人 。
有时候明明是一件开心的事,但因为父母的不好好表达,孩子听完觉得很扫兴,长时间的积累,孩子只会觉得生活一片荒凉 ,不过如此。
有位博主的侄女 ,就深受其中。
话说她带侄女去云南旅行,一路上她和侄女都兴致勃勃地按照网红路线打卡 、吃美食 ,但每一次问小侄女“喜欢吗?”得到的都是类似“凑合吧,还行吧”之类的回复。
从丽江到了大理双廊之后,侄女开始不断抱怨起来:“这儿人太多了,这菜真难吃 ,这个住的地方太费劲…”
博主问她 :“你眼睛看到的是每个地方最差的一面;嘴里说的 ,也全是负面和扫兴的话;这样你自己开心吗?”
“云南的花真好看 ,雪山真壮观,古城的石板路和老房子很有特色 ,纳西土豆饭好吃 、客栈里的服务很贴心,谢谢小姑带我出来玩…正面表达有这么难吗?”
没想到 ,侄女突然哽咽起来……
原来侄女从小开始,每次她说好开心,妈妈会说有什么可开心的;
当她说什么美食真好吃时,爸爸就会说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;
父母对她语言的打击让她一直压抑着自己,明明身处幸福,却嗅不到幸福的味道。
布伦·布朗曾说 :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 ,都在塑造他们的未来 。
频繁听到消极的话语,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思维模式 ,难以看到问题的积极面或寻找解决办法 。
好好说话 ,不说反话,正面表达 ,积极反馈 ,才能培养出一个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。
父母越会好好说话 ,孩子越幸福,反之不会说话的父母,孩子也容易不幸福 。
废掉孩子的,是父母的不断暗示
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里这样写道 :
“孩子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,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所有关于自己的话,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。”
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是孩子最信赖和最亲近的人,他们会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,直至植根到心底 。
知乎上有人问:你知道一直被父母负面影响是多么无助吗?
一个高赞回答说:我懂。
接着她分享了自己的经历:
刚毕业,签下第一份工作时,第一天报到 ,她一大清早起来用心收拾自己,很是期待自己的第一天上班,结果妈妈轻描淡写地说了句:丑死了。
她的好心情刹那破灭 ,瞬间崩溃。
在一个说话扫兴的家庭里 ,父母的言语经常带有消极 、沮丧和不满的色彩,会给孩子带来压抑和沉闷的感觉 。
犹如前段时间,在一则短视频中:一个小男孩哭诉说自己考了99分,超过平时的成绩 ,本来他还挺高兴的;
但是爸爸妈妈非要问他,那一分丢哪里了?是不是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够多、不够准确 ?
虽然父母出发点是好的 ,不希望孩子因为一点小成绩就骄傲,但是日复一日下来 ,会让孩子很难从心里认同自己的成就。
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,孩子可能会变得消极、情绪低落,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暗示效应”,说的是人会无意中接收其他人发出的信息 ,从而做出与信息相对应的反应。
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“你不行”“你真笨”“你比谁谁谁差远了”……
潜移默化中 ,孩子只会深信自己像父母所说的那样 ,注意力只放在缺点上 ,长此以往,内心滋生自卑心理 。
如果总是孩子总是在打击中成长 ,不停接受负面暗示,孩子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、缺乏自信。
当孩子长期受到压制和否定时,父母的评价标准就会被内化;即使成年后,这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会不时地侵扰他们,让他们始终不满意自己的成绩 。
父母如何说话 ,关系着孩子的未来
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《镜子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:
“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 ,父母就是作画的人 ,白纸变成什么样 ,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来绘这幅画。”
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们抱怨:“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?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?为什么总是那么令人失望……”
甚至很多父母期待用说教、打骂 、威胁 、警告、奖励等方法让孩子变得听话,结果只会越来越差……
因为,长期且有效的沟通方式,是从孩子出发 :
1、不打压,发现孩子的闪光点
心理学中有一个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。
患有这个病的人 ,无论在别人眼里有多优秀,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,不值得眼前拥有的一切。
当被夸奖时 ,他们会感到不安,刻意贬低自己的成就 。
研究表明,这类型人大多来自打压式教育。
父母对孩子过于严苛,孩子往往会带有完美主义倾向;时间长了 ,孩子很难从心里认同自己的成就 。
父母要不断地开慧眼 、长慧根 ,随时随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,经常鼓励孩子 ,帮助他顺利跨过自己人生的沟沟坎坎 。
2 、有边界,尊重孩子的隐私
有一位母亲担心女儿恋爱,经常跟踪女儿 ,而且随便拆开女儿的信件来看 。
当孩子抗议说这是个人隐私权时 ,这位母亲却说:
“你才多大呀,就开始有隐私了?你知道什么是隐私吗?那些见不得光的脏东西,才叫隐私呢!小小年纪你就要隐私?”
无形中 ,侵犯孩子的同时,也把孩子推得更远了 。
中国式父母很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:“我们都是为你好。”
不可否认,父母的确为子女付出了很多,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理解 ,甚至把孩子养成了仇人呢 ?
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边界感模糊,事事都要掺和 。
父母有边界,是对亲子关系最大的保护 。
3、会倾听,让孩子把话说完
阮庚梅说 :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,你看到的将是—个纯真无瑕的世界 。
父母应该多花一点时间,以同理心去倾听孩子,并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,引导他自己去解答问题;并且注意在适当时间 ,表述一下自己的想法;
如此一来 ,父母就能引导孩子做出可行的选择。
比如 ,可以这样引导孩子:
“是吗 ?你认为这件事情他们做得对吗 ?”
“宝贝儿,我想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!”
“孩子 ,告诉妈妈你真实的想法 ,我想我是能够帮助你的 。”
……
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,能够让孩子更容易、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;这样父母才能给予更好的建议。
不做说话扫兴的父母 ,不仅能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 ,还能够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。
写在最后
英国作家吉尔·罗宾斯所言:“孩子的心智和心灵是不可复制的,他们需要父母的慷慨和善意来保护这种独特的力量。”
让我们摒弃僵化的角色,成为学习的伙伴、倾听的导师、理解的支持者。
时刻提醒自己 ,不要成为那个扫兴的父母,管住嘴 ,才能让家庭和孩子拥有最大的幸福和快乐。
作者简介 :青允,富书专栏作者 ,用文字激励自己 ,同时温暖身边人,文章 :爸妈精读,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《好好生活》 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 ,未经授权 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注 :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(作者:汽车专用电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