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豆瓣平台,名叫“便利店美食”的店抓都人小组已聚集超过20万成员,相比之下,住成奶茶、都市胃口冰淇淋等美食小组的便利成员数仅在10万左右。可以说 ,店抓都人“便利店”在当代年轻人的住成生活中 ,正扮演着相当重要的都市胃口角色。
一个城市的便利便利店发展程度,不仅有其文化意义,店抓都人从更宏观层面来看 ,住成可以反映城市的都市胃口发展水平 、活力程度 ,便利以及人性化的店抓都人程度。
在以“烟火气”和夜间经济著称的成都 ,便利店存在感相当强 。据成都发布数据,成都24小时便利店比例达到79.7%,这一数字排在全国第一 。
便利店模式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美国 ,60年代开始,7-11、罗森LAWSON等品牌开始连锁布局全球,90年以后在国内的北京 、上海 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引领潮流 。但最终 ,711与罗森都被日本“打包”移植,与全家FAMILYMART一起,成为日本便利店三大代表品牌 。但最初的“便利”火种 ,并非起源于日本 ,未来谁来发扬光大 ,也存在变量 。
成都罗森门店 图源:成都罗森
历经近30年发展,这种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的零售模式受到广泛认可 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,截止2022年,全国便利店数量已超27万家 ,也涌现一众本土品牌。在成都,便利店数量超过1万家,随着2021年WOWO退场 、罗森进入 ,成都也成为国内第4个集齐“日系三大品牌”的城市 ,区域市场也迎来全新格局 。
但在成都及四川 ,占据绝对优势的则是本土品牌“红旗连锁” 。据百度地图数据显示 ,其在成都已布局超3600家门店 ,基本实现区域全辐射,可以说几乎每个小区、街巷都能看见红旗连锁的“身影”。
红旗连锁创始人曹世如早年接受采访时,就其经营策略给出了一个简短有力的词汇 :“巷战” ,即以街巷为目标开设社区连锁超市,如今也算实现这一愿景。
图源
:网络
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企业 ,在2012年成为A股市场唯一的上市连锁便利店企业。其8月15日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报告期内营收50.03亿元 ,同比增长2.45%。这一数字不仅反映出其经营水平,也显示出便利店生意在成都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。
在门店形态上,红旗连锁会根据面积大小进行调整 ,面积更大的门店会销售蔬果生鲜 ,定位接近中型商超,也会增设用餐区域 。在今年6月 ,红旗连锁又更进一步 ,宣布其24小时新业态超市“黄果兰“正式开业 ,新涵盖现磨咖啡 、小吃、预制菜等时下热点品类 。在布局饱和后持续求变 ,亦可见成都市场的竞争激烈。
四川本土便利店品牌在全国排名情况 图源:中国连锁经营协会
根据网络上的反馈情况 ,会发现虽然年轻人愿意逛日本便利店 ,但更希望自己家楼下有红旗连锁、舞东风、老邻居这样的“油盐酱醋品牌”,相对而言,其零售商品价格更实惠,以可乐举例:单价往往能比外资便利店便宜30%左右。另外对部分中老年群体 ,充公交卡、交水电费这样的服务相当实用,正是这样的功能属性构成此类“社区便利店”的生存基础 ,赋予品牌亲民的形象。
“深夜在便利店和好友买酒痛饮 、坐在窗边凝望城市” 。在电影、动画等文化媒介的潜移默化影响下 ,这些外资商业便利店 ,天生就更受到青年消费群体的青睐,在零售之余带有文化价值 ,是此类便利店的竞争力之一,也是在互联网上“存在感”更强的原因。
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商业便利店主要客群年龄在20到50岁 ,从职业上看,便利店消费人群中有约54%为企业白领身份 ,因此在成都这样的新一线城市 ,商业便利店极具竞争力。
企业白领职业群体对于24小时便利店的依赖无疑更高 ,随时提供的现磨咖啡和小吃,对于加班的上班族来说无疑就像“雪中送炭”的补给 。
图源
:艾媒咨询
即便是以“夜间经济”著称的成都 ,12点也依然是商业的分水岭。在后半夜 ,除了酒吧、夜店 ,依然维持灯火通明的只剩下24小时便利店。
从数量上看 ,“三大日系便利店”加在一起仅为红旗连锁的八分之一,但在成都的24小时便利店领域,却是他们的主场。这一方面由营业时间决定,另一方面与其店内所售商品约7成为食品酒水类不无关系。对城市青年而言 ,这些便利店甚至能充当更加便捷 、实惠的酒吧,各色酒水、自带冰块的水杯应有尽有,因此深夜青年们聚在便利店采购的场景时常发生 。
小红书平台上有大量便利店调酒相关内容
跟红旗连锁抢占社区市场相对,从择址策略上看,这三大品牌店铺则倾向开设在写字楼 、商圈、地铁站等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强的地段 。定位显然更加“商业” ,提供的品类同时也更垂直更丰富 ,多为食品饮料 ,且会维持一定的推新节奏。在定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 ,这也成为各品牌的“独家卖点”。
其中如7-11 ,在不同区域还会因地制宜提供商品 。比如在广东,就会售卖咖喱鱼丸、车仔面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现制食物;到了四川 ,则开起面馆,豌杂面 、酸辣粉一应俱全,提供深度本地化服务 ,也体现出国际便利店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,以及所面临的竞争 。
为进一步增强商业竞争力 ,这些品牌还会时常进行联名营销活动 ,推出限定产品和活动。例如今年,罗森就曾与电影《铃芽之旅》 、动画《樱桃小丸子》《天官赐福》等人气IP进行联动 ,积极靠近青年喜好 。
罗森和《樱桃小丸子》的活动营销 图源:成都罗森
此外,这些定位更加商业的便利店品牌,也在进行数字化营销。一方面,推行小程序 、APP ,上线数字会员服务;另一方面也顺应时下潮流,做社群化运营 ,都旨在巩固消费习惯、增强品牌粘性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全家,更是推出了付费会员服务。
比起不断涌现的创造需求的“新消费”,便利店的底层商业逻辑依然是支撑居民基本需求,因此在政策上也得到重点提及。2022年12月,《“十四五”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》就提出要合理配置社区菜店、超市、连锁便利店等设施,打造“一刻钟”便民生活圈 ,推动便利店行业健康发展 。
在成都鲟一便利店排队 、就餐的上班族们
因此近几年 ,在疫情影响下 ,各大国内外便利店品牌也加速调整经营策略,相继开通“外卖服务”,既是便民服务的一环 ,也是在特殊时期展开的探索。另外在成都,也会发现处于CBD范围内的部分便利店 ,会提供快餐服务 。如这家位于成都交子大道的鲟一便利店,位于某写字楼一层 ,每到午餐时间便会大排长龙 ,其20元以内的套餐价格在区域具备优势 ,得到周边上班族的好评。像此类服务则是针对特殊区域需求做出的调整。
由此可见,在高活力的成都,乘上“加速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”的风潮,便利店还将迎来持续的竞争和发展 ,无论社区便利店 、商业便利店还是24小时便利店,都在谋求改变 、积极探索 ,以抓住来来往往的“成都人的胃”。
(作者:汽车车载音响)